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

启迪大众智慧 创建人才大厦

[ 来自: 网络 | 时间:2007/11/6 16:11:00 | 浏览:6002 | 收藏本文 ] 【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女性人才研究会副理事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山西女性人才研究中心主任刘翠兰教授先进事迹

 

20047月,沈阳。全国新世纪、新阶段人才工作的行动纲领研讨会在这里隆重召开。会议热烈地进行着,与会的代表们争先恐后地讨论议题,每一次发言都鼓舞人心,使人振奋。

山西省全国人才研究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刘翠兰老师,代表山西省参加了这次会议。她所作:“人才资本论与人才能力建设”的发言,深深吸引着各位代表。通过她的发言与会代表深刻地体会到:国家要发展没有人才不行,培养、开发人才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全社会需要把“尊重人才、爱惜人才、关注人才能力的建设”放在首位。她的发言条理清楚、论点明确,具有独到见解,说服人心的事实,那铿锵有力的阐述,反映出知识渊博,理论功底的深厚。她沉着稳健气宇不凡,打动了与会代表,赢得了热烈的掌声,赢得代表们的赞扬和崇敬。她神采奕奕、磁铁般悦耳的声音,感染了每一位代表,给大家留下了深深的印象。诸如此类的会议刘老师参加过何止一次,凡是她参加过的国家级学术研讨会,都给全国代表深刻的留下一位——山西女强人、女专家、女学者不凡的气质及高雅的形象。

然而又有谁能想到,这位精神抖擞、浑身充满活力的女性,已是七十多岁高龄的老人,她真象一颗不老松,以人生的旅程中青春永驻。

刘翠兰是一位从事教学五十多年,有丰富人生阅历的山西大学教授,山西女性人才研究中心的创始人,山西省委组织部人才研究所顾问,兼任全国人才研究会的常务理事,人才学教学研究会的副理事长,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女性人才研究会副理事长。她不仅是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还是一个在人才理论研究方面,为山西人才的开发有一定贡献的专家、学者,是一个全国较有名气的人才研究专家。

参天大树  自有根;女性风范  知识铸

刘翠兰老师,193310月出生在祖国东北边陲,乌苏里江畔的一个美丽富饶、山环水绕的小城——黑龙江饶河县。她的童年是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度过的,艰难的日子培养了她吃苦耐劳的个性,善良而坚强的母亲教给她自立自强的精神,抗日救国的革命土壤培养了她爱祖国、爱人民的心灵。少年时期正逢祖国解放,是共产党的阳光雨露培养她茁壮成长。

1948年家乡解放,学校师资短缺,急需人才。由于她聪明机灵、勤劳勇敢、清秀文雅,通过参加培训学习,被推选当了小学教师,当年才14岁。由于她工作表现突出,一年后,组织上选派她到黑龙江密山县联合中学深造,刚满15岁就离开了温暖的家,和同伴一起坐着爬犁,穿林海,过雪原,长途跋涉了12天才到达。这个学校是为加快培养建国人才而组建的。在校期间她勤奋好学、德智共进,展示了自己的才华,还担任了学生会主席。因她积极上进,表现优秀,于19503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留校任教并兼校团总支书记,当时她才十七岁。虽然她年龄不大,但是在工作学习中,从不叫苦怕累,总是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当时领导已经看出她是个活泼开朗、有思想、有魄力、有培养前途的优秀女性人才。

1953年组织上又推荐她到东北师范大学政治系学习,在那里她更加珍惜学习机会,勤奋刻苦地学知识,那种忘我的学习精神,使她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知识使思想升华,她深刻地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自己的今天,自己的进步成长离不开祖国和人民,要学好知识报效祖国、报答党的恩情。作为新中国的女性,她充满了自信与自豪。

两年后她又一次被选送到沈阳,进入中央党校第一中级研究班学习,这使她的理论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政治上更加成熟。1956年毕业后积极响应祖国号召,支援内地建设来到山西大学任教,从此由黑土地走出成为黄土地的女儿,一个新的不同的环境等待着她。她牢记“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道理,奋力在知识的海洋中拼搏。1959年至1962年再次被选送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班学习,为人生的发展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从此,这位知识女性把根牢牢地扎进黄土地,踏踏实实地投身到教育第一线,艰辛地遨游在书海中,将青春和心血挥洒在山西的教育文化沃土上,辛勤耕作、播种、育苗,在山西一待就是50多个年头。

三尺讲坛  通四海, 一柄火炬  照人生

勇于开拓,敢为人先。带着美好的理想、开拓者的决心来到山西,然而,摆在面前的是一个百废待兴、一片荒凉的土地。人生地疏、语言不通、生活环境不同、住的是平房、做饭使用煤泥、用水用火都非常不方便,困难重重。但是,一个信念支撑着:那就是我的生命是党的,党把我放在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开花结果: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激励着她站稳三尺讲坛,做个人民的好教师;一个为党献出生命的决心鼓舞着她,把自己的全部热血注入到教育事业中,把全部的爱献给学生。她辛勤耕耘、播种、施肥、灌溉,一颗颗小树苗在精心培育中成了国家的栋梁,在三尺讲台上一待就度过了四十八个春秋。

她有一颗真诚、挚爱之心,她爱学生胜过爱自己的孩子,常以母亲心怀抚慰学生。在七十年代她担任政治系党总支书记兼班主任工作,从此后她便没日没夜地和学生在一起,除关注他们的学习以外,还要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家庭情况、思想情况。许多贫困学生生活上得到了她的帮助,她常常把自己的衣服、自己的钱拿来赞助他们,还常常请学生到自己家吃饭。有个农村来的研究生,因家里经济困难,暑假不能回家,刘老师就把他请到家里同吃同住。有得知学生的家里有了困难,毫不吝啬地拿出自己的工资1000元支援这个学生。这样的例子多得举不胜举。

她的家常成了学生的家,为有困难的学生缝补浆洗,借阅图书资料,不管是份内还是份外,只要是学生的需要,就是她的工作,就连她的丈夫和孩子们都能喊出许多学生的名字。她常对学生说,党把我安排在教育岗位上,我的生命就和它捆在一起了,就像鱼离不开水一样,你们就是我的孩子,我深爱着每一个人。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的责任就是带好学生,把你们交给祖国、交给党,我死而无憾。她常说:“学生就是自己的生命”。

刘老师把真情洒在每个学生的心田里,像一支蜡烛,点燃自己照亮他人。她身上总是散发着火一样的热情,对待学生、朋友、下级,没有一点先生的架子,那种平易近人,真诚善良的态度,给大家留下美好影响。从她的言谈举止中,思想境界里处处闪烁着教育专家的智慧和力量。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学生尊敬、喜欢这位和他们朝夕相处活泼热心的女老师,看到桃李满天下的她感到满足和欣慰,她的心真比蜜还甜。

刘老师治学严谨,讲课艺术超群,得到广大学生的拥戴。她在工作上严格要求,专业上精益求精,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练就了过硬的讲课技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她为了教好每一节课,不知要翻多少资料;每一节生动的讲课内容,都是用心血编织。她讲课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条理清楚、思路开阔,三言两语就能简明扼要地抓住重点。她讲课从不照本宣科,总要按照自己的特色与风格,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知识。她因材施教、因人制宜、总是鼓励学生开拓创新,坚持走自己的路,按照独特的个性发挥自己的专长。她说老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二桶水。正是由于她的博学多才,她的教学水平达到一流。凡是听过她讲课的学生都说:老师把枯燥的哲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像一把打开思路和钥匙,一架开足马力的机器,给我们精神食粮,让我们受益匪浅。在她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每个学生的专业特长发挥得淋漓尽致,不同程度地开拓了专业发展的新路子。

教书育人,率先垂范。刘老师总是讲:我的职责不仅仅是在于“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在于育人,“人”字好写,不好做!她教导学生,要想被人尊敬,要想有作为,就要有自己的事业,要成就事业必须要先吃苦。凤凰涅磐后方能重生,做人就要老老实实,做事要踏踏实实。刘老师总是以人格的魅力影响学生,教育他人;她用一种博爱之心感化和启迪学生,她生活上艰苦朴素、工作中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作风上率先垂范。她认为:人民教育必须“言必行,行必果”。只有这样才能不负于时,无虚于世,无愧于心。

刘老师一生是教书育人的一生,她把教育作为第一生命,在她的生活里,教书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她为了教好书,超负荷运转、不知疲倦地工作。多少个夜晚她钻研探索教材,认真备课,归纳同学提出的问题、找出新的思路和解决的办法。多少学生在她真诚的帮助、耐心地教诲下,燃起了追求知识的激情,在她鼓励下考取了研究生、博士生。为了工作、为了学生、为了执著追求的教育事业,我们的刘老师常常忽略了家中的三个孩子和自己的丈夫,今天回想起来,她作为母亲、妻子,对于他们的爱确实少了许多,造成了许多遗憾、内疚至今无法弥补。但是,她终生无悔。

辛勤的劳动绽开幸福之花,尤如一株火炬,照亮人生

1978年刘老师晋升为讲师,1981年晋升为教授,1987年担任了硕士生导师,同时兼任了党政工作。1984年至1993年任山西大学党委常委和宣传部长,1989年至今担任山西省组织部人才所顾问。在学校期间她曾任党委组织部负责人;多次被评为山西省青年模范教师、山西省妇女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她为山西文化教育谱写了精彩的篇章,也为山西哲学理念的发展增添了瑰丽的风采。

五十年的教育生涯,她撰写出版了二十一部约百万字的学术专著,并在全国二十种专业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一百多篇,研究范围涉及哲学、美学、社会学、人才学、女性学等诸多领域,其研究成果曾获省部级一等奖六项、二等奖六项。由于其贡献突出,她的事迹先后被载入《中国哲学年鉴》(1998年卷,中国哲学界学者简介)、《中国当代名人录》(北京中外名人研究中心)、伦敦《国际名人传记辞典》(1998年第二十三卷)、《中国社会科学家大辞典》(WWSSPRC编委会)等多部名人传记辞典。

六十年代初,刘翠兰老师在山西大学从事哲学教学工作,她把教材和科研相结合,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她曾主编和参编的哲学书目有:《马克思哲学原理》(1981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哲学原理研究》(1984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浅说》(1983年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时期科学方法论》(1987年福建人民出版社)、《论马克思解说》(1990年海洋出版社)、《中西哲学评述》(1990年中国展望出版社)、《世界哲学家评传》(1990年重庆出版社)、《十八世纪前欧洲辩证法史》(1991年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唯物辩证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3年中国经济出版社)、《社会主义市场运行机制的辩证法》(1998年中国商业出版社)等著作。

八十年代初,刘老师为了填补山西省研究东方哲学的空白,毅然投身于对日本哲学的研究中。这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困难是显而易见的。她克服了语言不通,资料短缺等种种困难,经过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可观的研究成果。发表了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的学术论文:《日本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片山潜在实践中建立唯物史观》(1982年《东方哲学研究》第一期)、《日本技术经济发展中的哲学探讨》(1985年《晋阳学刊》第二期)、《当代存在主义哲学在日本的影响》(1989年《外国问题研究》第一期)、《存在主义在日本》(1989年《理论探索》第二期)、《日本企业经济中的哲学思考》(1984年《山西大学学报》第二期)等。由此,她被推荐为中华日本哲学学会副理事长。

为了使山西的哲学研究快速发展,在刘老师与同仁们共同不懈的努力下,1979年在我省太原举办了“现代外国哲学研究和方法论问题”为主题的第一次全国现代外国哲学理论研讨会,这是一次对外国哲学研究史上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标志性会议。有来自全国二十八个省市自治区的一百七十多名哲学专家、学者参会。会议得到山西省委、省政府和山西大学领导的大力支持,取得了圆满成功并在全国学术界产生了极大影响,本次会议被载入了《中国哲学年鉴》。之后,刘老师还在山西组织召开了《全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和著作》的理论研讨会等。通过这些会议扩大了山西在全国的影响,建立了相应的学术交流基础,建立了科学界的友谊,为今后山西教学和研究及哲学人才的培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四十多个春华秋实,半个多世纪的人生坎坷。刘老师把自己的爱、自己的情全部注入在教育事业中。今天这位七十多岁的老人依然活跃在她所热爱的教育事业上。近十年中她又为全国、全省人才事业及女性人才事业的推开组织了大量的社会活动。

开源节流 当人梯,挖掘人才  志千里

九十年代初,刘老师运用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探索成才的规律,积极地参与了全国人才研究领域的研究方向。在她的倡导下,山西省创办了人才研究所,成立了人才研究会。在人才学的研究逐步深入发展的同时,作为女性的她,出自对女性自身的关注,逐步把研究方向指向了女性成才的专题课题研究上。在她的倡导下,1993年成立了山西女性人才研究中心、并日益扩大,为女性人才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培养了人才。

1994年在杭州大学参加了职业妇女角色冲突的国际学术会议,1995年春天在上海参加女性人才开发的理论研讨会。19958月,在北京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第一天的第一场论坛会上,刘翠兰老师代表中国知识女性作了关于“女性角色冲突”的问题发言。她讲到:“女性一直承担着两种角色,首先是家庭角色,这是根深蒂固的历史角色。第二个是社会角色,这个角色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其社会性越来越明显。两个角色的冲突首先指的是时间上的冲突,要解决这个冲突,应该靠我们女性自己‘自强、自立、自信、自尊’的四自精神,同时必须紧紧依靠经济的发展,重要的是政治思想上的解放。”这是一位当年已六十多岁的老专家声情并茂、精神抖擞,自信激昂的演讲,赢得了台下来自世界各地的妇女代表长时间热烈鼓掌,其观点得到各界代表关注。此后,她更加积极投入到山西女性人才的开发与研究之中。

1998年,刘老师到中华女子学院参加了首届中国《女性学》学科与课程建设国际研讨会。回来后她组织搞调查,通过对高校的调查问卷,摸清了大学生对女性学科的态度。在她倡导下,山西省部分高校开设了《女性人才学》与《女性学》课程,受到了大学生的欢迎。她力争让女性教育在山西的学校里普及,她决心通过努力完成第四次世妇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执行<2000年提高妇女地位内罗毕前瞻性战略>国家报告》中提出的“2000年前在学校教材中增加女性正面形象的比例,逐步在大学开设妇女学选修课”的历史任务。这是党和政府为维护妇女权利确定的行动目标,也是向全社会的承诺。她感到:兑现承诺自己责无旁贷。

十几年中,她与省委组织部的同志们共同承担了《山西沿黄地区人才开发战略研究》、《农业科技人才开发战略研究》、《高新技术人才开发利用研究》、《领导干部管理系统研究》;同时还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如:《企业人才道德测评》等十多项课题的研究。她带领下撰写出版了《人才哲学》一书,荣获了国家人事部一等奖。选编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人才》等著作。此外还发表了相关论文百十余篇。今天她已成为哲学、人才学、女性学等学科上,学术界很有影响力的学者。多次应邀参加了国际性的女性问题、人才学理论的研究。

目前,刘老师仍然担负着全国人才研究会的常务理事、学术委员、全国教育人才学研究会的副理事长、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理事、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女性人才研究会副理事长、山西女性人才研究中心主任的社会职务。时代走进21世纪,2001年这位古稀之年的老人,从教师岗位上退了下来,按常理可以在家里颐养天年,可是她一天也没有休息,依然不知疲倦,激情满怀遨游在书海里。她总感觉:一天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所以,总是不断接收新的信息,掌握新思想,写出新作品。她经常通过电台讲座、组织理论会、调查研究、培训学习等。为增强女性的成才意识,人们的人才思想,她从事多项社会活动。这位老人总是说:我要用有限的“夕阳”时间,多做些事,要用全部精力搭建培养人才的桥梁。

风雨磨砺 知音伴,携手并肩 自奋路蹄

刘老师走过了七十多年生活历程,倍感到生命的可爱;教书育人五十载,使她充满生命活力,奠定了对理想、信仰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人有了坚定的奋斗目标,才会做到无私的奉献,才会以“爱”谱写出自己生活的每一天。

屈指数来,她离开黑龙江这块生养土地已经五十多年了,但是她一天也没有缺少对那里的牵挂。那里是她的故乡,有生养她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她常写信给他们:“虽然我不在你们身边,但我永远是你们养育的好女儿,我永远不会忘记故乡的养育之恩。”在过去那个每个月只有几十元工资的年代里,她每月都要从工资中挤出部分钱接济父母,公婆,她冬天寄棉衣,夏天寄单衣,还要省吃俭用为老人买布缝衣服、做鞋袜寄去。点点物品表达了女儿的一片孝心。几十年中通过短短的书信往来,把女儿的爱倾注在字里行间,把女儿深深的怀念留给了他们。父母及公婆在她的资助下,安详地度过了自己的晚年。他们逢人便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可我们的孩子做到了,女儿有出息”。他们为有这样的孩子深深感到幸福。

刘老师热爱生活、热爱事业、热爱她身边的每一个,是因为她有一个结伴而行,风雨同舟五十年相濡以沫的先生、丈夫。她的丈夫吴德春被她亲切地称为:“知音、朋友、德才兼备的老好人”。她的丈夫是一位学者,经济学专家,曾经担任过地方厅级行政领导,他们是一对患难与共的伴侣。她深感到,丈夫是自己事业的支柱和臂膀,有了他的呵护,生活有了安全感,事业就有了力量,自己成功的背后离不开这个平凡而又伟大的男人。

他们有太多的人生经历。同是黑龙江人,都曾是中学时期的学生会干部,一同上了三所大学,同年分配到山西,共同献身于山西建设和教育。尤其是在最困难的“文革”期间,无论是到“五七”干校,还是“插队”下放劳动;无论是当了名人,做了官,还是穷困潦倒,他们总是相互支撑着、支持着、鼓励着共同渡过了人生的艰难坎坷。在他们的生活日程表中,很少有节假日,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党的工作是他们的生命。为了教育事业,刘老师废寝忘食,丈夫总是给她一个温暖合适的环境,一个亲切的关爱;而丈夫在搞科研的日日夜夜中,刘老师总是陪伴左右,倒茶送饭全心服务。她们携手走过了人生的沟沟坎坎,同一年被评为教授、研究员,同一年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党的事业是他们共同走过了多半个世纪人间沧桑。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情。”走过岁月,穿越跌宕起伏的时代风烟,有太多的感叹:真是人生易老,旦夕祸福共存。200212月,丈夫被检查出结肠癌,住进了医院,突如其来的疾病给这两位刚强的老人沉重打击,但是她们没有被吓倒,他们相互安慰携手配合医生做了手术。在手术后的两个月中,刘老师这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在病榻前当起了贴身的护士,她体贴入微、精心护理,引来了不少人羡慕的眼光。孩子们劝她回家休息,她说:“我一会儿看不见他,心里总不踏实” ,真让人们感动。在近两年的时间里,丈夫在她的精心地照料下,身体恢复得很好,又一起投身到了社会活动中,共同参加社会调查、参与课题研究、撰写论文,为山西的区域经济发展提出了不少合理化建议,为山西的人才发展献计献策。人们在他面前一提到刘老师,这位刚强稳重不善言辞的东北汉子感激万分。他说:“她教书一辈子,大家认为她只是个好老师,可在我的眼里更是个好妻子,是她给了我战胜病魔的勇气,她是我的贴身秘书、心理保健医生;是我精神的支柱,是我事业的臂膀;是我的良师益友,是在她的鼓励下我才闯过了‘鬼门关’。我的生命中不能没有她呀!”

今天,年愈古稀的两位老人,在历经了生活的洗礼、风雨的磨砺,情感更加真挚深厚。像两株不老的苍松,已是上结苍翠连理枝,地下根根已相通。他们互为知已,互是抵挡狂风恶浪的堤坝,互是倦鸟息栖的常青树,互是休养生息的心港,互是一次次扬帆出征的将和帅。这是爱的证记,他们携手共同建造起的一座崇高情感的“海市蛰楼”,成为人们崇敬的革命之“家”。他们更加珍惜生命,珍惜时间,更加热爱生活,要在生命的余辉中携手并肩共同谱写生命辉煌。

面对历史的烟海,五彩缤纷的现实生活,寻着刘翠兰老师的教育人生轨迹,我们看到了一种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人生画卷。刘老师饱蘸着生命的激情,在改革的浪潮中,撰写出了一幅绚丽的女性人生的文卷,展开这幅文卷,看到的是一本本的书稿,一篇篇的文章;一批批学子,一个个学士、硕士、博士的茁壮成长,现在早已是绿树成荫,桃李满园,香漂四海。当我们漫步在大学的校园,就仿佛听到了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课声、她激昂的演讲声、诲人不倦的讲话,及融合在时代人流里匆忙的脚步声。面对着新世纪的曙光,刘老师披一身朝霞,依然生气勃勃的活跃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保持着那种对生活火一样的热情、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心,对教育事业的一片执著。

老牛明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这正是对刘老师今日人生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