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成人今不如昔
这年头,什么都讲瘦身缩水,就连每年一度万众瞩目苦苦期待的最后大红包——年终奖都在赶潮流。六成网民年终奖缩水,这是本次调查的最主要发现。
本次调查的第一个问题是“您公司或单位今年的年终奖有谱吗?”调查发现,选择“没问题,年终奖一定发”的占到了37.9%,“尚不清楚,有没有不好说”占24.5%.
而“有一些年终奖,但比往年少”的却占到了23.3%,还有“单位裁员,可能没有年终奖了”有9.1%.最可怜的人是“刚失业,年终奖没戏了”,占5.1%.以上数据说明,如果你还有年终奖,哪怕是缩水了,也说明你还是幸运的。
另外,在不同人眼中,年终奖的数目大小并不能证明财富是否缩水。而经过2008年和2009年的对比,就能够清楚地感知这一变化。
在“对比2008年,您认为自己的年终奖涨了还是缩水了?”的调查中,44.3%的网民选择了“缩水很多”,同时18.2%的人认为“缩水很少”。这一结果意味着,不仅有四成多的人年终奖大幅缩水,而且超过六成的网民今年红包难比往年。
让人略感欣慰的是,有15.8%的网民认为红包“没有变化”,还有13.4%的人“涨了一些”。最幸福的要数占8.3%的“幸运儿”们,他们的调查结果居然是“涨了不少”。对于2008全民理财大亏损的现状来说,不能不说是中了一个大奖。
金融危机让红包牛不起来了
不少人年终奖大缩水已成定论。但对多数人而言,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本次《财道》调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金融危机对心理层面的巨大影响。
在“您认为自己的年终奖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了吗?”的问题中,有35.6%的人选择了“影响很大”,还有30.0%的人表示“有一些”,两项合计超过六成。表示没有受影响的人数只有25.3%,说不清的人占9.1%.
这一结果并不能说明客观事实,却体现了一种预期。因此,尽管超六成人认为金融危机影响了年终的红包,但这种并不客观的感觉却是对生活变化的一种简单解释。对于企业而言,金融危机也许是最好的减薪理由。但对普通工薪族而言,是个再坏不过的消息了。
年终奖缩水是个坏消息,更坏的消息则是年终奖由一沓人民币变成一箱水果,或者一张消费券。对于参与调查的一部分网民来说,今年的年终奖可能真的会变了“味儿”:
在“您单位今年的年终奖形式有变化吗?”的问题里,77.9%的网民选择“还是现金”,剩余的选项分别是“其他方式”占15.0%,“购物券”占4.3%,还有2.8%的年终奖变成了“实物”。也许最好的幻想是,“其他方式”是一次星际休闲旅游,而“实物”则是一套豪宅别墅。
双薪=年终奖金?!
“终于,梦想已久的年终奖落袋为安,只是它换了个新名字——‘双薪’。”前两天,这句满含无奈地签名悄悄爬上了焦阳的MSN.
焦阳就职于一家位于朝阳区的IT公司。一直以来,年终奖金在总收入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迫于最近的形势,焦阳对于今年的奖金数额已经不抱有太大的幻想,“能达到5位数就是胜利”。
上周五,一笔几千元的款项悄然打到焦阳的工资卡上,一问同事,才得知这笔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款项就是年终奖金。“今年改发双薪来替代年终奖,其他福利像购物卡、礼品箱统统没有了,大伙儿好自为之吧。”
虽然发的少了,但公司的同事们似乎对此并没有太多怨言。焦阳心里也明白,相比其他分公司的裁员政策来说,“一人未裁”已经是领导做出的最大努力了。发得再少,起码没有人掉队。
至于这笔钱的用途,IT业的“白骨精”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花在“充电”上,焦阳也花了8000元钱在某英语口语培训学校报了个班,“去年公司咬咬牙,没裁人,但如果今年经济情势更不好呢?要是我们公司迈不过这个坎怎么办?要是所在的IT行业一蹶不振了又怎么办?还是趁着现在学点东西,长点本事吧,省得到时连工作都找不上。”
焦阳告诉记者,身边人很多都在进行着跨专业充电,“我们这些做IT的同事,有的像我一样学起了英语,有的报考了教师证,打算这边不行就回家找个中学教计算机。在我看来,这场金融危机的最大好处就是唤起了人们的忧患意识,越来越多的人在完善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在探索挖掘自身潜力。”
年终奖摇身变为年终抽奖
“真是佩服公司老总这个招数,不是一般人能想得出来的啊!”一提起前两天单位发年终奖金的情景,王先生就感觉哭笑不得。
王先生在半年前加入了这家民营企业,辛辛苦苦工作了好几个月,一心盼望着能给发些年终奖金回家过年,谁知,却得到了取消年终奖金的通知,转而用抽奖来代替。“老总亲自来做的动员,说什么为了鼓励大家的辛勤工作,在本着公平的原则下,用抽奖替代年终奖,还说奖品丰厚。” 席间王先生偷眼观察,只有老总一人讲得眉飞色舞,下面的员工,包括中层领导的脸上无一不呈现出又尴尬又无奈的表情。
后来王先生发现,这些所谓“丰厚”的产品,无外乎是电视、DVD、自行车等,价值多在几百到几千元之间,用同事的话说“换成现金都拿不出手”。更让王先生气愤的是,很多奖品都是公司平时供应商“友情赞助”的囤货,“敢情把我们当成废品回收站了!”
相对于上述这家民企的“鸡贼招数”,很多效益不好企业发明出来的“变相年终奖”就显得情有可原了。杨老先生是一位快要退休的原工,所在企业效益不是很好。看着其他企业年底发红包,杨先生的单位也想稍微意思一下。但苦于囊中羞涩,公司老总只好想出用“年终关怀”的方式体恤员工。于是,在这周五快下班的时候,出现了这样一幕:
公司领导来到办公室,包括杨先生在内的几个员工起身迎接。领导们和员工一一握手,嘴中不停念叨着:“今年辛苦了!”“明年再接再厉!”“注意身体!”……最后转到杨先生这儿,除了一番慰问与鼓励外,领导还特意让人搬进来一桶食用油和一袋大米,外加一个装有200元的红包,“为了照顾老员工,公司特地发的福利”。就这样,杨老先生有幸成为公司“扶贫扶弱”的对象,结结实实地被关怀了一把。
公司为避税 折腾坏员工
“新消息,新世界商场的购物卡可以开办公用品的发票,速来!”上周六下午,刚从国美电器商场出来的小蒋收到了这条短信。看毕,小蒋顿感如释重负,“最后2000元终于有着落了!”
事情还得从年终奖金说起。按照惯例,小蒋所在的公司发放年终奖金是与员工业绩挂钩的。以小蒋为例,今年应该拿到3万元左右的金额。问题是公司今年的收成的确不好,但又怕不给员工发足奖金,到了来年大家的工作积极性下降。于是,不知是谁想出了这么个“发放实际购买力”的点子。
所谓“发放实际购买力”,是指让员工自己先去消费年终奖金等额的产品,通过开具的发票来到公司报销,而且发票的栏目必须是“办公用品”,公司再将这些消费归在管理成本名下。这样一来,员工获得了与现金等同的购买力,企业还节省了税金。
可是这样做害苦了下面的员工。公司只给出一个周末的时间让员工收集发票,周一报销,没有筹到发票就等于自动放弃福利。于是,周末还没到,小蒋和同事们就开始着手准备,“好多人把自家清点了一番,将来年准备添置的东西,吃穿用行都做了一个大致规划,手握着一个长长的单子,准备在两天内把一年的东西都血拼出来。”
经过一番讨论,小蒋和几位同事将目光锁定在了购物卡上,“可以先开出发票,以后再慢慢买东西。”购物卡的种类也是小蒋通过深思熟虑总结出来的,包括大商场、超市、电器连锁店购物券以及电影打折卡等等,甚至在蛋糕店都买了500元的积分卡。“考虑周全点不就等于把这笔钱利用得更好些吗?”
尽管公司处心积虑地想给员工多发些福利,但小蒋和同事并不买账,“现在经济环境不好,还是把钱放在口袋里踏实。买了这么多花花绿绿的产品,也不能替代奖金带来的安全感。”
“上缴”父母强行攒钱
在经济低迷的大环境下,总有一些行业和职位逆市而涨,比如企业的裁员、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难等窘况,炒热了教育培训、出国咨询等行业。再如,为了应对客户的流失问题,很多公司裁减了技术人员,将更多的钱用于设定为销售人员的薪酬奖励,从而激励他们寻找新的客源。
Amada作为一家教育机构的销售,有幸沾了金融危机的‘光’。去年刚刚入职,在完成了每月任务量后,Amada拿到了4万多元的年终奖金,使她深感意外。“我的很多朋友学历比我高,工作也不错,就是因为赶上这个时候了,一分钱年终奖都没有,相比之下,我太幸运了。”
事实上,从去年10月份开始,Amada就逐渐嗅出了公司的变化。“最开始开了次大会,主题就是鼓励教职员工多方面发展,暗示可能会有职位上的变动。过了两天几位同事主动请缨调到销售部门,接着公司普遍调低了各岗位薪金,唯独销售部门的奖金上升。于是,转到销售的人更多了。”
公司策略上的变化在发放年终奖上得到了更大的体现。做满一年的销售人员普遍能拿到4万到5万元的奖金;如果业绩排前,拿到的更多。而教职人员普遍只能拿到2万到3万元。
至于这笔钱怎么用,Amada并没有做出血拼或旅游的打算,而是老老实实地“上缴”给了父母。“主要是让他们帮忙存起来,然后像上大学时那样,每月发给我几百元作为生活费。从而克制自己,养成节俭的习惯”。
Amada告诉记者,就在一年前她还是个不折不扣的月光族。“那时没有计划,也没有忧患意识,只知道挣了花,花光了再挣。金融危机来到之后,看到好多平时大手大脚的朋友被迫节衣缩食,真是难受啊!所以我就告诫自己,‘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在父母的帮助下,我省掉了很多不该花的钱,银行存款直线上升,心里踏实了不少。”
节前血拼“三级跳”
银行的年终奖就是财大气粗,就算缩了水,胳膊也比别人的腰粗。
过了春节,李蒙就迎来了在某家商业银行事业部工作的第四个年头,套用温总理的一句话,今年对他来说也是“极其困难的一年”。2008年,李蒙工作的银行虽然在外人看来依然光彩夺目,但内部员工都清楚,它的内伤并不少。别的不说,单是在雷曼兄弟的几千万元应收账款目前还没有着落。
尽管如此,银行在员工的待遇上丝毫未减。至少在去年下半年,李蒙的税后月收入统统达到5位数,也算吃了定心丸“毕竟2008年的员工工资在会计账目中算作2008年的支出,我们部门在去年10月份就完成了任务量,因此收入不减是讲得通的。但年终奖就不一样了,在会计报表中算作今年的支出,单位一定会根据整年收益的预算,给出大致数目。”
担负着这样的使命,年终奖似乎不仅仅是多与少的问题,而已变身为可以让李蒙和同事远观到今年收入情况的望远镜了。于是,预测今年的年终奖金变成了大伙儿茶余饭后最热门的话题。
“如果到了六位数,我就去香港一次,把D90搞到手。”同事小李几个月来对这款尼康单反相机着了迷,全套下来两三万的设备支出在几年前不在话下,在今年可得好好掂量了。“但如果只有七八万元,改成B计划,把父母接到北京过年,顺便玩一玩。如果不发奖金,就只能踏踏实实回家过年了。”
同事杨廷今年打算结婚,几个月前在北四环鸟巢附近看好了一套二手房,却迟迟未动手。“如果奖金十万以上,我立马就付首付买房子,这说明今年问题不大,还按揭没问题;十万以下就过几个月再买;如果没有,就等下半年再说了……”
李蒙自己则计划用年终奖买辆车,身高1米85的他最心仪的就是车内空间较大的雪佛兰科帕奇。本来,按照去年的标准,李蒙今年拿到15万年终奖金不成问题,再添上一部分储蓄,20多万的科帕奇唾手可得。但照现在的形势来看,计划很有可能要泡汤。
距离春节还有半个月的时候,年终奖金终于出炉,意料之中,奖金比去年缩水一半。高大气派的科帕奇最终被铂悦替代,“同事们统统都剃掉了第一选择,或者延后了消费计划,看来消费跟股市有点像,信心的力量不容小视啊!”李蒙说。
今年流行不消费
缩水和变形了的红包必然会让很多人做出了少消费甚至不消费的决定。
本次调查中,在问到“不论年终奖有多少,您打算怎么使用这笔钱?”时,近半数的人选择了“存银行,少消费”,占比为46.6%,回答“孝敬父母和过年礼金”的网友也达到了20.6%.
“少消费”的选择在近期一些网站的调查中也得到充分的体现。晒春节预算的帖子成为各论坛点击率颇高的热帖,不少网友都表示,春节开销至少在3000元以上,其中孝敬父母和应酬休闲的花费加起来,往往不低于这个数。所以,年终奖无疑将会更多的选择这些去向。
从调查结果看,只有9.9%的人表示会用年终奖“购物买年货,消费掉”,9.1%的网友选择“其他用途,如自我充电等”。在这个时候,投资作为年终奖的选择似乎更是一种奢侈的行为,只有13.8%的人作出了“投资,例如买黄金和股票”的决定。
专家支招
年终奖理财金额在1万以内的投资者,建议直接做一年期储蓄,规避利率继续下调风险,也可以选择货币市场基金进行投资,货币市场基金具有高流动性、低风险、低收益特点,是当前金融危机中良好的避险工具。
年终奖在1万到5万之间的投资者,建议投资债券型基金或保本型基金,分享长期投资带来的稳定回报,对于风险承受能力较高又希望长期投资的投资者可以在资产组合中加入股票型基金。
年终奖在5万以上的投资者,可以在基金和银行理财产品中进行选择。银行理财产品起点一般为5万元,风险和预期收益一般都低于股票型基金投资,比较适合追求理财资产平稳保值增值的投资者,目前市场上信托理财产品可以作为这类投资的首选。投资者也可以既买基金也买银行理财产品,构建自己的投资组合。
此外,可以利用年终奖来进行一些培训和充电以达到自我升值的目的。有句话叫“把钱装进口袋不如装进脑袋”,作为职场中人,将年终奖花在充实和提高自己上不失为明智的选择。以此提升竞争力,使自己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更加游刃有余。用年终奖为自己充电,是任何投资所不能比拟的。
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将家中资产分配向保险倾斜。用年终奖金为自己和家人添一分保险实为明智之举。
如果年终奖金较少,消费者首先要做的就是为家庭设立一个安全保障规划,比如买份健康险。一旦今后发生重大疾病,无法继续工作,或是被裁员,在失去工作和医疗保险的情况下,重大疾病险可以解燃眉之急;如果身体一直很健康,健康险也有储蓄功能,并可转变为养老年金,享受复利和分红。
如果年终奖金较多,在购买完健康险后,消费者还应为自己上一份养老险。在这里,要特别对青年人澄清一个误区,那就是年龄小不用上养老险。实际上,养老险越早上花钱越少,它既可规避通胀风险,还可享受一定的分红,做到了风险小与收益大的最优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