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

社会性别与女性人才发展

[ 来自: 网络 | 时间:2009/8/6 9:54:00 | 浏览:7707 | 收藏本文 ] 【

社会性别与女性人才发展
——2009年上海国际女性论坛理论成果综述
蔡文之
由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女性人才研究会和上海女性人才中心等单位主办的“2009年上海国际女性论坛:社会性别与女性人才发展”于2009629日——71日在上海召开。
此次论坛聚焦最前沿的性别理论,立足最现实的性别问题,在关注全球背景下人才发展规律和现状的同时,探索女性成才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鉴于本次论坛主题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会议筹备期间共收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论文200余篇,300余名国内外学者亲历论坛参与了交流。综观此次论坛展示的理论成果,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理论贡献。
一、研究思维的突破:从妇女研究转入社会性别研究
社会性别(gender)是相对于生理性别(sex)而提出的一个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国际妇女运动中,上世纪80年代后逐渐被联合国广泛采用,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分析性别平等的重要和基本概念。自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北京)将“社会性别主流化”作为推进性别平等的全球战略后,“社会性别”研究在国外得到进一步深化;“社会性别”概念也开始在中国传播,并逐步被作为一种新的分析工具在妇女研究界运用。
此次论坛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研究和交流主调正在显示出与联合国精神相吻合的思维突破和理论转向,即从妇女研究转入社会性别研究;并且出现了对男女平等的讨论逐渐被性别平等的探讨所取代的趋势;对“社会性别”概念(包括定义、内涵、意义以及进入主流的路径)的理解也正在不断达成共识。
1.社会性别和生理性别的区分意在说明,男女所扮演的性别角色并非由生理所决定,而是由社会文化所规范的。社会性别理论的一个鲜明之处就是反对孤立地研究女性和女性问题。
2.社会性别理论挑战传统的社会性别角色定型,传统的性别观念、行为和关系,不仅限制了女性,并且限制了男性生存和发展空间,平等而公正的社会性别观念能够促进男女两性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3.社会性别理论主张实现社会性别平等和社会性别公正,即男性和女性的不同行为、期望和需求均能得到同等考虑、评价和照顾;男性和女性的不同需求均能给予公平待遇,这包括平等待遇以及为实现平等而采取的不同待遇,如“临时特别措施”、“积极行动”或倾斜政策等。
4.近年来,国际社会对社会性别研究开始关注全球化背景下制度、文化、种族、权力关系等影响社会性别身份的各种因素。认为社会性别身份总是与其它身份交叉和相互构成,不存在抽象的基于生物性的女性(男性)。社会性别研究不能假设有一个“普遍性”的妇女作为研究对象。
5.从发展趋势看,社会性别研究正在向那些看似与妇女毫无关系的领域拓展。其中,“男性研究”正在成为国际学术界关于社会性别研究的前沿领域。它从把男人作为“具有社会性别的人”来研究开始,发展为主题多样开放的领域,试图彻底解构社会性别权力体系的所有层面。
6.“社会性别主流化”作为推进性别平等的全球战略,10多年来,被证明是实现性别平等目标的重要手段。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履行社会性别主流化方面创造和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它的内容与意义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中。
二、研究空间的突破:关注新媒体时代对“性别角色”和“性别意识”的影响
随着网络社会的兴起,网络为女性表达、社会参与及对性别身份的重新认识提供了新空间和新体验,它对立足于社会发展背景的社会性别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空间。本次论坛,与会代表对网络空间带来社会的扁平化,以及其中蕴含的新的权力关系进行了探讨,并对大众传媒的话语现状进行了剖析。
1.网络时代的虚拟实在正在孕育新的性别文化,推动着妇女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网络不再是工具性的存在,固有的性别分野和社会偏见都被一定程度的屏蔽,这为“性别角色”和“性别意识”的研究拓展了一片新天地。
2.随着大众传媒的商品化,现代传媒的性别立场是模糊和动摇的。因此,研究媒介在性别平等方面的功能和影响兼具理论和现实意义。
3.目前,“社会性别”话语尚未进入大众传媒。大众传媒依然在生产着“女人味”话语,包括各种妇女杂志,也是“女人味”话语的生产场所。这一社会文化现象有待深入研究。
三、研究视角的突破:从“性别文化”、“性别平等”视角探索人才发展规律  
“女性人才发展”是一个既理论又现实,既宽泛又具体的问题,在本次论坛上,尽管大家对“女性人才发展”的表述不一,但从社会性别视角探讨女性人才发展问题,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
1.提倡在人才发展和培养中坚持社会性别主流化。有专家提出,制度歧视和制度偏见可能是围绕男女两性在公众生活和私人生活的角色分工而设计的,它们低估了女性的能力并僵化了男女两性的角色分工,造成了教育领域和劳动力市场的社会性别隔离并被解构到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中去。因此,只有将性别平等纳入人才发展主流,才能消除制度和社会规范上的歧视。只有性别平等的人才战略和人才发展制度,才能使男女两性人才脱颖而出;只有性别平等和性别公正的人才发展内容,才能培养出适应当代发展要求的女性人才;没有男性的改变与合作,社会性别平等无法实现。
2.重视社会性别文化对女性成才的影响。有专家认为,传统性别文化在今天继续通过社会实际的角色困境制造“女性、妻性、母性的角色错位和冲突”;而新的社会性别文化则通过女性内在的自我意识,以自强不息的奋斗去获得平等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正确理解女性成才的标准,对促进女性成才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法论。女性的成才与发展,不仅是社会的问题,也是女性自身的问题。女性是否成才的标准应该不在外面的形式,而在自己内心的自觉。
3.关注多途径,多手段构建女性人才队伍。根据论坛主题,与会代表围绕“社会性别”理论的基本要素,从心理、文化和社会手段等方面探索了构建女性人才的途径:重构社会性别认同是女性人才培养的文化心理因素;保障社会性别平等是女性人才培养的社会政治基础;推进两性和谐是女性人才培养的价值理念基础。
 
四、研究基点的突破:致力于改变不利于妇女发展的等级制度和权力关系
本次论坛的一个显著进步是,它所代表的精英妇女跳出了阶层、阶级和族裔特权的局限性,力求使研究能对公共决策起推动作用。表现为,许多研究者尝试用社会性别这个分析框架来考察社会中底层妇女在社会性别制度和社会性别权力关系中的状况。国外学者主要关注美国土著妇女、拉丁裔妇女等在社会结构性不平等中的身份、角色、心声乃至人生的思考。中国学者更多的是关注占人口大多数的弱势女性群体的生存状况。不少学者在联合国“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框架下,对现阶段限制中底层妇女发展的障碍提出了改变的思路。
1.强化政府职责,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促进社会性别平等,实现社会性别主流化是政府的责任。在北欧和北美发达国家,社会性别主流化已经成为这些国家促进性别平等的国家战略。把性别问题纳入政府工作和社会发展宏观决策的主流,是中国政府在世妇会上的承诺,但这些年来国际社会对中国社会性别主流化的评价不高。尽管中国政府把男女平等作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国策,但存在“空壳”现象。要真正实现性别平等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与会的中国代表迫切地感到,中国政府兑现承诺时不我待,否则我们将愧对1995在中国举办的世妇会。
2.健全法律保障功能。中国对妇女就业、参政和女性人才培养的立法工作一直在推进,但在应然和实然之间的问题始终存在。主要表现为,法律法规过于原则化、分散化,可操作性差;从总体上看,不少规定没有强制效力,法律所调整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够。专家们建议,在保护妇女权益方面,可以借鉴我国香港地区和英美等国的做法,制定专门的《性别歧视法》;在加快妇女参政方面,可以借鉴北欧等国的做法,尝试建立最低比例制度。
3.建立社会性别发展指标,以及监督和评估机构。在论坛上,专家学者联系中国国情介绍了国外的一些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如欧盟许多国家都建立了性别平等促进机构,拥有专门处理或协调促进性别平等的部级编制,有的则建立了多方参与的促进性别平等的政府委员会,强化政策落实的后续评估与监督监察。在论坛上还有学者创造性地提出了在上海建立性别平等就业监督咨询机构来维护和保障妇女就业权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前瞻性地提出了建立社会性别发展统计指标体系的可能性。
4.加快妇女/性别学学科建设。社会性别学在国外早就被普遍接受,全球各地都已建立了妇女/社会性别学教学机构,以及授予从本科到硕士博士的专门学校。目前,作为一个跨学科的新兴学术领域,在国际上已经出现与其他学科相互吸收融合的趋势。然而这个学科建设在中国高校和学界依然处于边缘地位,与此相关的学术刊物和研究专栏也太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隐藏的妇女生存发展问题,如土地权益、下岗失业、就业难、家庭暴力和留守妇女儿童、拐卖妇女儿童等不断涌现。为了解释这些现实问题迫切需要理论的指引。因此,加快中国妇女/性别学学科建设在本届论坛上被不少专家学者提及。
五、研究意义的突破:性别平等与构建和谐社会和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契合
社会性别立足社会,强调平衡,这与当前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和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是一种契合。本次论坛不少专家学者的论文和主题直接指向和谐社会的建设和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有专家甚至指出,本次论坛“对中国学者来讲是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快车道”。
从社会学上说,社会资源有五大要素,这就是:人口、民族、宗教、政党、阶级阶层。第一要素是人口。人口包括“老少”,当然也包括“男女”。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人”是全体人。缺少女性的发展就是空谈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持续。不论是在经济、政治上,还是在文化、社会上,少了女性的参与,或者男高女低,男主女次,就不是全面,就是失衡,更无法持续。因此,在讲社会和谐和科学发展观时不能少了社会性别,不能少了男女的真正平等、全面平等。一个在性别平等方面滞后的国家,不可能是一个和谐社会,也不可能成为世界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