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

儒家的人本主义与企业管理的核心

[ 来自: 网络 | 时间:2005/1/5 9:07:00 | 浏览:3175 | 收藏本文 ] 【

      以人为本是儒家管理学最显著的、最基本的特征。现代的人本管理思想,最早是在西方的人际关系学派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它与以儒学为代表的东方管理的人本思想是有很大不同的。在东方,儒学在两千多年前就把对国家的管理从神本中解放出来,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国家管理理论。儒学在它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传播到中国周边的国家,如日本、朝鲜、越南等,形成了儒学文化圈。儒学传到日本以后,结合日本民族自身固有的文化特质,发展了儒学,形成了有其自身特色J型管理理论,这个理论也有着鲜明的人本特征。以人为本的管理是当代管理发展的主要倾向,认真研究东方的儒家的人本管理,吸收其有价值的东西,建设具有东方特色的中国式人本管理,具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 孔子对人的发现

   当今世界上的各种管理学说,几乎都强调以人为本。人本主义的哲学是我国先哲孔子最先发现,他是我国历史上首倡思想解放的思想家,他从殷商以来的天命神学中解放了“人”,从而发现了“人”,创立了人本主义的仁学。这比西欧在文艺复兴时才发现“人”要早一千多年,这不能不说是孔子的伟大之处。人本主义的哲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光辉成果,孔子对人类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因此被联合国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在殷商时代,天命神学占统治地位,人世间的一切都受“天命”、上帝、帝的支配,殷王的一切军国大事,诸如农业生产、战争、筑城、迁都、官员的任免,都要用卜问的方式请示祖先神和上帝,如“帝唯癸其雨”;“今二月帝不令其雨”;“帝令雨足年?帝令寸弗足年?”;“贞:王封邑,帝若(诺)”等等。总之,殷人最相信“上帝”和鬼神,一切受天命的摆布。因而,在殷人的思想中“人”是没有人的地位的,“人”仅是神的附庸。

   到了周代,对“天命”和上帝的绝对权威产生了怀疑,认识到了“天命靡常”,“天不可信,我道惟宁王德延”,因此,“不可不敬德”(《尚书•周书》)。即认识到了要想维护其统治,巩固其统治地位,不能只靠天命,只靠上帝,还要“敬德”“保民”。“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为善不同,同归于治;为恶不同,同归于乱”,因此,必须要明德慎罚,要“裕民”,要“保民”。周人不只是见到天命和上帝,而且也见到了“人”。

   孔子在此基础上,一反传统,把意识观念引向到轻天命而重人事的轨道上,把天主要看成是四时变化万物生长的自然现象,否定了天的绝对权威性,对鬼神的存在持怀疑的态度,强调重视和研究人的现实生活,把人置于宇宙中心和社会主体的地位,重视人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从而,发现了人,创立了人本主义的哲学。孔子的民本主义哲学在我国历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在今天不仅有它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还它强大的生命力,将会在人类文明中发挥它更大作用。

   二、 人为天地的中心

   儒家认为,人是宇宙的中心。《礼记•礼运》篇说:“人者,天地之心也”。肯定地说,人在宇宙中处于中心的位置。《周易》的大宇宙观认为,宇宙是三种物质材料构成的,即天、地、人,称之为“三才”,并且,均共同遵循阴阳对待的规律。上为天,下为地,中为人。人是整个宇宙的构成部份,处于宇宙的中心,是宇宙的观察者和体悟者,人的利益又是价值判断的唯一标准。《周易•说卦》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刚与柔,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易经的经卦代表人的是第二爻,别卦代表人的是三四两爻,在这种宇宙模式图中,均处在中央的位置。卦是把人为中心的宇宙模式形象化了,知道了卦的构成,人为中心的宇宙观就形象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作为《四书》之一的《中庸》在它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中,更详细地阐述了人为宇宙中心的思想,它说:“唯有天下最诚心的人,才能完全认识到和实践自己的本性;能尽自己的本性,就能认识人有共有的本性;能认识到人的本性,就能认识到万物有本性;能认识到万物的本性,就能帮助天地间万物的变化发育;能帮助天地间万物的变化发育,就“可以与天地参”了。参者,叁也。即是三,也就是说,人与天、地并列为三,与天地同尊,并处于天地中心的地位。  

   既然,人是宇宙的中心,那么人就是价值的尺度。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意义。价值的主体是人,离开了人来讲价值,就没有任何意义。价值是主体人的需求、欲求、审美和利益。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孔子的意思是我们要重视人的生活,要重视人的现实生活,不要把我们注意力放在鬼神世界中去。人生活在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愿望和欲求,如孔子说:追求富与贵是人的最大欲望,贫与贱是人极为厌恶的而又极力回避的。富贵与贫贱是两种对立的东西,任何人都乐于追求富贵,也是每个人最大愿望。孟子说:“可欲之谓善”,善是每个人在内心和行动中所要追求愿望。在人的欲望中,最基本的是生存的欲望是“利”。杨倞(jing)在《荀子注》中说:“利,谓悦爱之也”,意思是说凡人所得到的东西而感到喜悦的就是利。儒家认为“利便于用”,但是要“见得思义”、“见利思义”,“益于人曰利”,要有益于人才是利,要自利利他,利民利人。儒家认为,只有这样的“利”才是“善”,才是“美”。所以孔子反复强调,富与贵是人所追求的欲望,但若违背了仁义之道而得到,是不应该要的。何休在《公羊传注》中说:“美大,多得利之辞也”。儒家强调利益的追求与道德自律的统一。  

   《周易》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典籍,易道广大,无所不包,其特点是义理和象数的统一。其义理和象数都有很大包容性。它有预测的功能,其价值判断是以人为标准的。如泰卦的卦辞说:“小往大来,吉,亨”。泰卦是坤上乾下,上为外,下为内;坤为阴,为小;乾为阳,为大。在外为往,在内为来。所以称为小往大来。阴上阳下,阴气重浊而下沉,阳气轻扬面上升,上下交感而亨。事业由小而大,由衰而盛,故吉。这里所说的“吉”是以人为标准做出的。总之,《周易》的“利”与“不利”,“吉”与“凶”等等价值判断,是以人为中心的。

   三、 人是宇宙万物中最有灵性的

   儒家重视人,认为人为万物之灵。《尚书•泰誓》篇说:“惟人为万物之灵”。以后的儒家都坚持这个观点,汉代的《白虎通义》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宋代理学的开山祖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也说:“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明代哲学家方苞在《原人》进一步论述说:“孔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董子曰:‘人受命于天,固超然异于群生’”。人是宇宙中最具有灵性之物。人来源于自然,超然高于自然,高于自然界一切有生命之物。在儒家看来,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  

   (1),人能群。即能组成为社会。荀子认为,人与动物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人是群居的有组织的。人的力气不如牛,奔跑不如马,可是牛和马却被人使用,这是因为人能合群,牛马不能合群。人之所以能群,是因为有礼义法度来规定人的“名分”。“名分”是指一个人的社会地位、职分以及由地位和职分所规定的权利与义务。有礼义法度来划定名分,就能和睦相处;能和睦相处,就能团结一致;能团结一致,就能有力量;有了力量就会强大;能强大就能战胜万物。人能组成为社会是人的灵性之一。人具有不同的等级、地位、职分,因而就需要进行管理。因为有了管理,有了领导,才能进行有效的协调和控制,才能使社会变成一个有机体,才能有力量战胜万物,征服自然。  

   (2),人有智慧。人是有智慧的、有知性、有是非之心的社会化的动物。儒家把人的这一规定称为“知”、“智”、“哲”,“知”和“哲”皆释为“智”。孟子把“智”作为人的四德(仁、义、礼、智)之一,说“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中庸》说:“智慧,仁慈、勇敢,是人所共有三种德行,…好学就接近于智”。可见,儒家把人“智”作为人的一种规定,一种属性。“智”的功能是区别是与非,用以作为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用的。获得“智”的途径是努力学习。事实上,智的功能不只在于能区别是与非,而是指它能认识世界上一切事物。《释名•释言语》:“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它能“知人”,认识人是很难的,那是一门很有智慧的学问,《尚书》有言曰:“知人则哲,唯帝其难之”。老子的《道德经》也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认识人虽然很难,但还得要认识人,因为只有知人才能善任。人的智慧不但能知人,还能“知性、知命、知天;“知机”,机者,动之微,即能认识事物发展处于萌芽状态时的先兆,能认识神秘莫测的阴阳变化的规律。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即天道规律。总之,儒家把“智”作为人的一种规定。人具有智慧,因而,人是宇宙中最有灵性的动物。

   (3),人是有道德的。人类社会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要用一种规范来调节人与人之间、人和社会之间的种种关系,这些规范的总合就是道德。儒家是非常讲究人伦道德,把它看成是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根本性规定。儒家道德的核心是“仁”。根据《论语》记载:孔子的学生樊迟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爱人”。《中庸》说:“仁者,人也”。即是说:仁就是爱人的意思。《孟子•离娄下》也说:“仁者,爱人”。由此可见,儒家仁的基本意思是“爱人”。一个人首先要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兄弟姐妹,爱自己周围的同事和朋友,然后才能爱所有的人。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不爱的人,不可能去爱别人。所以儒家认为,要培养一个人的爱的品德,要从孝敬父母开始。这就叫做“亲亲为大”。即敬爱父母是最大的“仁”。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是实行“仁”的根本和基础。要实行仁德,必须要克制自己的私欲,使之合乎于社会的规范,才能使社会得以和谐与协调。人具有了仁德,就使他成为天地之间最为灵秀动物。  

   (4),人是社会实践性的人。古代儒家把现在说的实践称之为“行”。行、实践是人的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一种本质规定。《尚书•说命中》:“知之非艰,行之唯艰”。说知比行更难。要想在实行中获得预期的效果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清初王夫之提出“知行相资为用”的观点,孙中山把知行论发展到了最高峰,提出“行其所不知以致其知”,“知而后行”,“行而后知”等等。人在社会实践中,逐渐认识了自然,认识了社会,认识了自身,认识了自然和社会,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人类在实践中,认识了火,学会了磨擦起火。火的发现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起了巨大的作用。人类逐渐发明了弓箭、舟车、房屋;发明了农业、畜牧业;创立天文、历法、数学和医学,发明了气功;掌握力学的原理,发明了各种机械,直到今天的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以及对自然和社会的改造,表明了人有别于其他动物的能动性,这也是人的灵性的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四、 人民是最为宝贵的

   儒家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贯彻到对国家的管理中,就是著名的“民为邦本”的管理思想;同时,在古代“民”和“人”是通用的,民者,人也。“人”和“民”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同一群体的不同称谓。“民”是在国家的行政管理中,对于国君和官吏来说的。“人”是在企业管理中对于财、物和信息来说。为此,儒家从人本主义的观点出发,进一步认识到民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孟子说:土地、人民、政事,是诸侯国的三件宝。即人民是国家的三件宝之一。还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人民最为重要。所以,儒家从社会的实际经验中,得出了一个真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儒家的这一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过去如此,今天仍是如此。唐代李世民也强调,“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因为,人民是物质财富的生产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宰。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一个政权的巩固,社会的和谐与安宁,都要得乎民心,顺乎民意。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失去民心,违背民意,必定要垮台的。所以,绝不能忽视人民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和它的重要作用。这是从人本主义的哲学中引伸出来的民本主义的政治观点。  

   人为贵的思想运用到企业管理中,日本和美国都创造了很多的经验,提出了各式各样的哲学,尊重人,重视人,爱人。美国玛丽•凯化妆品公司提出“P和L”哲学。在商业中,P和L指的是盈(Profit)和亏(Loss),但是,在玛丽•凯化妆品公司对P和L却另有独到的解释,它指的人(People)和爱(Love)。他们提出:“我们是重视人才的公司”。化妆公司的经理玛丽•凯提出“开门原则”,他的办公室每天都敞开着,随时欢迎提意见的人进来,强调不能把人们隔开,要上下通气,人与人多进行交流,体现了公司对人重视。该公司还体现了对人的“爱”。公司的员工过生日都会受到祝贺,公司还为他们准备一份免费晚餐。“秘书周”也是玛丽•凯公司的传统,每年的这周里,所有的秘书都会获得一束鲜花和一个咖啡杯。礼品虽然很微薄,但情义却很深长,表明公司时刻想着大家。经理还邀请员工到家里作客,有时还亲自下厨烙小甜饼,员工们吃了经理烙的甜饼,感到非常高兴,“说真的,我们还从未尝过一位总经理亲手烙的小甜饼呢。”玛丽•凯公司的成功和人际关系的亲密无间,团结协作是分不开的。美国的惠普公司提出“你就是公司”的哲学,使员工与公司心心相印,人企一体。结果是每个员工都把自己的才干和智慧施展出来,使每一件新的设计产品都凝聚了每一位员工的才智和汗水,因而使他们获得了成功。

   五、对当代中国人本管理模式的探索

   从儒家学说来说,我国有人本管理的理论准备,但是缺乏现代人本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传统的儒家的人本管理理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论是在内容上或者形式上,都不能适应现代的需要,只能从吸取一些营养、合理的成份,作为建立现代人本管理的借鉴。解放以后,我国实行公有制,在理论上工人是国家的主人,也是企业的主人,工人可以参与管理,但是在管理上我们学习苏联,采用的集权式的管理,工人实际参加管理的极少。改革开放以来,由单一的公有制变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经济制度,除了国有企业以外,还中旬合资企业,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等。在人事制度上,打破了铁饭碗制度,企业实行合同制或招聘临时工制度,这样企业的主人是谁?是经理?是老板?企业中如何实行人本管理?

   在理论界曾经引起一场争论,是劳动支配资本、还是资本支配劳动?可是现实是资本支配劳动,劳动支配资本能否实现?可能在什么条件下实现?那么,现在企业的主人是谁?不是理念上的而是实际上的谁是企业的主人?现在人力也被作为资本,作为创造财富的资本,人力作为资本进行运作,不论是体力或脑力都成了商品,人是否丧失了它的自主性和人格的独立性呢?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如何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特别是在民营企业中,这是理论界面临的新问题,也是不得思考的问题。

   我们认为,建立中国的人本管理模式,必须要:(1)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2)根据历史唯物主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理论;(3)继承和借鉴儒家人本管理的理论传统;(4)学习和借鉴西方的人本管理经验;(5)总结我国解放以后几十年的经验。从历史和现实,从西方与东方的对比中找到具有现代精神又具有民族传统的人本管理模式。

   人是世上最宝贵的财富,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是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所以人的生存和需要应该得到保障;人的地位、价值和尊严应该得到尊重。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人的本质就是人自身,人自身就是人的生存、享受与发展。所以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德、智、体、美、劳动和谐完整的发展,是指个人潜力和智能的最大限度的发挥;是指个人需要的全面丰富和满足,是指人的本质真正的实现。人本管理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人的全面发展是企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一个企业生生不息的、永远朝气蓬勃的关键。

   人的因素第一,是我们从事一切管理活动的出发点。我们应该把工人是企业的主人,不是把他们当出卖劳动力雇佣劳动者。企业的前途和命运是由人来决定的,是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团结协作,共同拼搏的结果。《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企业话力的源泉,在于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来自于广大职工的热情、智慧和创造性劳动以及献身的精神。

   据《厂长经理日报》报导:河南省洛阳市色织一厂,是50年代初由合作社发展起来的国营企业,到1991年底,全厂320台织布机仅剩下一台能转动,累计亏损730万,银行贷款超过1000万,1200名职工的生活每月只靠发一点救济金维持,走投无路,只好停产倒闭,准备让别的企业兼并。职工代表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绝大多数拒绝兼并,并且选出了布机车间主任马明山当厂长,提出了“生产自救”的初步方案。在工厂生死存亡的关头,工人们表现出了满腔的热情和无比的智慧,拿出了主人翁的气概。退休工人孙仁富首先拿出两万元,说“只要厂子能保住,这钱我不要了”。在老工人的带动下,工人们纷纷集资,甚至有的青年工人把准备结婚的钱都拿了出来。不到20天,集资45万元。工人们团结一致,简减科室人员,车间实行优化组合,每一个职工都积极服从调动。工人们的热情、智慧、大公无私和吃苦耐劳的精神都一齐迸发出来,变成了推动企业前进的强大的物质力量。在新的厂领导领导之下,寻找信息,挖掘潜力,改造设备,调整产品结构,瞄准国内国际市场,生产出牛仔布系列和出口服装面料格绒。到1993年底,企业实现了扭亏为盈的局面。引来了外资,1994年3月,兼并了另一家企业,出现了勃勃生机。洛阳色织一厂的事实,就明了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说明工人是企业的脊梁。

   根据我国的民族文化传统,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要尊重职工的人格,尊重职工的劳动,保障职工的一切合法权利;(2)要“以德治厂”,要在管理方法和方式上更加人性化和亲情化,要有感情的投入,要以柔性管理为主导,同时施以硬性化的管理;(3)要满足职工的生存的需要,关心职工的疾苦,解决职工的困难;(4)要让职工参与本企业的管理,对于企业的经营战略、方针、决策多多听取广大职工的意见,并他们参与其实拖;(5)要对职工进行教育,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培育企业道德和企业精神,培养主人翁精神,同时要不断的进行技术培训,不断的更新技术知识,提高技术水平的技术能力;(6)要关心职工的文化生活,美化生产环境,用丰富的文化活动陶冶职工的心灵;(7)要创造条件,让那些有远大人生抱负的职工,实现其理想和人生的价值,特别是对那些有开拓性和创造性的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并且决心有所发明有所创新的人们,要给以特殊和支特和关心。一个企业只要重视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团结一致,克服困难,努力创新,一定是会有生命力。

   对古代人本管理模式和对西方人本管理模式进行探索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现代的人本管理模式,从而把我国管理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使之既是现代的、科学的,又具有民族特色的全新的管理模式。